北京非凡之路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
名家书画收藏定制 , 展览展示 , 经济信息咨询
山水名人教你如何画好山水画
发布时间:2017-06-09

山水名人教你如何画好山水画

1、唐·王维

一  原文

凡画山水,意在笔先。

丈山尺树,寸马分人。远人无目,远树无枝。远山无石,隐隐如眉;远水无波,高与云齐。此是诀也。

山腰云塞,石壁泉塞,楼台树塞,道路人塞。石看三面,路看两头,树看顶(宁页),水看风脚。此是法也。

凡画山水:平夷者巅,峭峻相连者岭,有穴者岫,峭壁者崖,悬石者岩,形圆者峦,路通者川,两山夹道名为壑也,两山夹水名为涧也,似岭而高者名为陵也,极目而平者名为坂也。依此者,粗知山水之仿佛也。

观者先看气象,后辨清浊。定宾主之朝揖,列群峰之威仪。多则乱,少则慢,不多不少,要分远近。远山不得连近山,远水不得连近水。山腰掩抱,寺舍可安。断崖坂堤,小桥可置。有路处则林木,岸绝处则古渡,水断处则烟树,水阔处则征帆,林密处则居舍。临岩古木,根断而缠藤;临流石岸,欹奇而水痕。

凡画林木:远者疏平,近者高密,有叶者枝嫩柔,无叶者枝硬劲。松皮如鳞,柏皮缠身。生土上者根长而茎直,生石上者拳曲伶仃。古木节多而半死,寒林扶疏而萧森。

有雨不分天地,不辨东西。有风无雨,只看树枝。有雨无风,树头低压。行人伞笠,渔父蓑衣。雨霁则云收天碧,薄雾霏微,山添翠润,日近斜晖。

早景则千山欲晓,雾霭微微,朦胧残月,气色昏迷。晚景则山衔红日,帆卷江渚,路行人急,关掩柴扉。

春景则雾锁烟笼,长烟引素,水如蓝染,山色渐青。夏景则古木蔽天,绿水无波,穿云瀑布,近水幽亭。秋景则天如水色,簇簇幽林,雁鸿秋水,芦岛沙汀。冬景则借地为雪,樵者负薪,渔舟倚岸,水浅沙平。凡画山水,须按四时。

或曰烟笼雾锁,或曰楚岫云归,或曰秋天晓霁,或曰古冢断碑,或曰洞庭春色,或曰路荒人迷。如此之类,谓之画题。

山头不得一样,树头不得一般。山藉树而为衣,树藉山而为骨。树不可繁,要见山之秀丽,山不可乱,须显树之精神。

能如此者,可谓名手之画山水也。

2、《画山水诀》 作者 后梁 荆浩

凡画山水,意在笔先,丈山尺树,寸马豆人,些其法也。

远人无目,远树无枝,远山无皱,高与云齐,无水无波,隐隐似有,此其式也。

山腰云塞,石壁泉塞,楼台树塞,道路人塞。石分三面,路分两岐,树看脖顶,水看岸基,此其诀也。

几画山水,尖峻者峰,平夷者岭,峭壁者崖,有空者岫,圆形者峦,悬石者岩,两山夹水者洞,夹路者壑,水注川者溪,泉通川者谷,路下平土山者坡,似土而高者阪,若能辨乎于此,则知山水之仿佛也。

观者先看气象,后辨清浊,定众峰之拱,列群山之威仪,多则乱,少则漫,不多不少要分远近,远山不得连近山,远水不得连近水,山要回抱,水要萦回。

茂林古寺,楼观可安。断岸颓堤,小桥宜置。有路处人行,无路处林木,岸绝处古渡,山绝处荒林,水阔处征帆,林密处店舍。悬崖古木,根露而藤缠,临流怪石,嵌空而水痕。

凡作林木,远则疏平,近则森密,有叶者枝柔,无叶者枝硬,松皮似鳞,柏皮缠身,生于土者修长而劲直,长于石者卷曲而食欲伶 仃,古木节多而半死,寒林惨淡似萧森。

凡画山水须按四时:

春景则雾锁烟横,树林隐隐,山色堆青,远山拖蓝;

夏景则林木蔽天,绿芜平陂,倚云瀑布,近水幽亭;

秋景则水天一色,霞鹜齐飞,雁横烟塞,芦渚沙汀;

冬景则积地为雪,水浅沙平,冻云匝地,酒旗孤村,渔舟倚岸,樵者负薪。

风雨则不分天地,难辨东西,行人伞笠,渔夫簑衣。

有风无雨,枝叶下垂。雨霁则云收天壁,薄霭依稀,山光浅雾,网晒斜晖。

晓景则千山欲曙,轻雾霏霏,曚蛂残月,气象熹微。

暮景则山卸落日,吠吠疏篱,僧投远寺,帆卸江渊,行人归急,半柴掩扉。

或烟斜雾横,或逐岫归,或秋江古渡,或荒冢断碑,或洞庭春色,或潇湘雾迷,如此之类,谓之画,笔法布置,更在临时。

山形不得重犯,树头不得整齐。树藉山以为骨,山藉树以为衣。树不可繁,要见山之秀丽;山不可乱,要显之光辉。能留意于此,顾心会于精微。

3、《画山水诀》(摘抄)(宋)李澄叟 撰

    立宾主之位,定远近之势。然后穿凿境物,布置高低。落墨无令太重,太重则浊而不清,落墨无令太轻,太轻则燥涩乾枯而不润。蒙染切忌太见,太见则翻成光滑。辟绰无令手絮,手絮则必损精神。要在不亏不盈,皴染得中。发树枝左长右短,立石势上重下轻。摆树枝且看栽插高低,布石脉要还相偎上下。烟霭取秀不可太多,多则散漫无神,林麓铺陈不可大繁,繁则拍塞不舒。石多层若横竖皴涩不分则板;土大广若朽乏,则崩坡断岸必欹。木取势,根株别体;石匡栏,蹲坐无重。山高峻无使倾危,水深远勿教穷涸。路要曲折,山要高昂。孤城寘之远边,墟市但依山脚。雪天不用烟云,雨里无多远望。山村仍居隘窄,渔人要在平滩。朝晴晃朗,暮翳阴昏。舍屋不在多间,渔钓有时而作。藤蔓仍依古木,窠丛簇于山头。高山烟锁其腰,长岭云翳其脚。远山萦纡而来,还用烟霭以断其脉;怪石巉岩而立,仍取土草以培其根。原野旷荡相连,平谷依其扁浅。石须圆浑,锋芒八面棱层;木要交叉,挺干四枝枯茂。遥山三叠,晴岚蔽在林腰。远树两层,阴雾起于林脚,迅风拔木,暴雨崩崖。浅流侧畔平滩,深渊陟崖之下。耸拔之山不须多,多则差池;淡木烟林不要密,密则细碎。林丛切忌头齐,列岫布之高下。孤峰远设,野水遥施。道路时隐时显,桥梁或有或无。远怕阴昏,近防质浊。巅崖怪木,不用频施;峻岭枯槎,也宜少作。稠叠而不崩塞,实里求虚;简淡而恐成孤,虚中求实。遥烟远曙,太繁恐失于昏;密树稠林,断续防他板刻。山原峻险,依稀樵迳犹存。崖岸倾危,约略岂宜高广?平川虽远,参差皴染而成;源流水泉,彷佛还他颠扑。在两岸有明有晦,起双峰陟高陟低。雾薄爽朗舒晴,烟霭脉胧欲雨。乔林耸直,蟠屈者一株两株;乱石磥堆,奇怪者三块两块。点树叶,将疏间密。皴石脉,以重分轻。亭庵不在常施,楼观仍须间作。人物转换多般,野舍犹防相似。气象则春山明媚,夏木繁阴,秋林脱叶肃疏,冬树槎枒妥帖。树根栽插,龙爪有似攫拿,石有崚嶒,根脚还须带土。北画病在重坡,南画伤乎多水,以其习熟而然也。之字水不过三转,溅濮水只是两层。飞泉一道,侵天瀑涌;争湍澈底,翻涛巨浪。浅獭平流,烟波汗漫茫茫,倾射海门浩浩。山无独木,石不孤单。烟林一派便休,古木数根而已。乔林疏于平野,矮窠密布山头。孤烟起自水边,薄雾骤依岩脚。野桥寂寞,遥通竹坞山家;古寺萧条,掩映松林佛塔。春漪欲流,夏泽涨而浓肥;秋潦源清,寒潭涸而沉泚。新窠肥滑,岸石须要皴苍;古枿枯槎,境物还兼秀媚。分清显浊,庶几轻重相兼。淳重淳轻,病在偏枯损体。山高木小,虽幽远而气象不雄;木大山低,得雄豪而缺于穿凿。千岩万壑,要高低聚散而不同;叠巘层山,但起伏轩昂而各异。轻清为体,太虚必少精神;峻硬为神,执着还同重浊。孤高独秀,免傍烦碎依栖;板实棚层,解破纵横劈判。填虚破实,斟量活法扶持;罩项笼头,全赖临机应变。若乖本体,宁迯议者雌雄;不苟他能,杜绝许公龃龉。旋虚运实,斡重旋轻。不迷颠倒回环,自然游戏三昧。聊陈大概,以备精详,悟理者不在多求,学之者还从规矩,谨序。

4、黄公望画论:写山水诀

近代作画多董源、李成二家笔法,树石各不相似,学者当尽心焉。

树要四面俱有干与枝,盖取其园润。

树要有身分,画家谓之纽子,要折搭得中,树身各要有发生。

树要偃仰稀密相同。有叶树枝软,面后皆有仰枝。

画石之法,先从淡墨起,可改可救,渐用浓墨者为上。

石无十步真,石看三面,须方多园少。

董源坡脚下多有碎石,乃画建康山势。董石谓之麻皮皴,坡脚先向笔画边皴起,然后用淡墨破其深凹处,着色不离乎此。石着色要重。

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。山中有云气,此皆金陵山景。皴法要渗软,下有沙地,用淡墨扫,屈曲为之,再用淡墨破。

山论三远,从下相连不断,谓之平远;从近隔开相对,谓之阔远;从山外远景,谓之高远。

山水中用笔法,谓之筋骨相连;有笔有墨之分,用描处糊突其法,谓之有墨;水笔不动描法,谓之有笔。此画家紧要处,山石树林皆用此。

大概树要填空,小树大树一偃一仰,向背浓淡,各不相犯,繁处间疏处,须要得中。若画得纯熟,自然笔法出现。

画石之妙,用藤黄水浸入墨笔,自然润色,不可用多,多则要滞笔,间用螺青入墨亦妙。吴妆容易入眼,使墨士气。

皮袋中置描笔在内,或于好景处,见树有怪异,便当模写记之,分外有发生之意。登楼望空阔之处气韵,看云采即是山头景物。李成、郭熙皆用此法。郭熙画石如云。古人云“天开图画者”是也。

山水中唯水口Zui难画。

远山无湾,远人无目。

水出高源,自上而下,切不可断 ,要取活流之源。

山头要折搭转换,山脉皆顺,此活法也。

众峰如相揖逊,万树相从,如大军领卒,森然有不可犯之色,此写真山之形也。

山坡中可以置屋舍,水中可置小艇,从此有生气。山腰用云气,见得山势高不可测。

画石之法,Zui要形象不恶,石有三面,或在上,在左侧,皆可为面,临笔之际,殆要取用。

画一窠一石,当逸墨撇脱,有士人家风;才多便入画工之流矣。

或画山水一幅,先立题目,然后着笔;若无题目,便不成画。更要记春夏秋冬景色:春则万物发生,夏则树木繁冗,秋则万象肃杀,冬则烟云黯淡,天色模糊。能画此者,为上矣。

李成画坡脚,须要数层,取其湿厚。米元章论李光丞后代有儿孙昌盛,果出为官者Zui多,画亦有风水存焉。

松树不见根,喻君子在野;杂树喻小人峥嵘之意。

夏山欲雨,要带水笔。册上有石,小块堆在上,谓之矾头。用水笔浑开,加淡螺青,又是一般秀润。画不过意思而已。

冬景借地为雪,要薄粉晕山头。

山水之法,在乎随机应变,先记皴法,不杂布置,远近相映,大概与写字一般,以熟为妙。纸上难画,绢上矾了好着笔,好用颜色,易入眼。先命题目,此之为上品。胸次宽阔,布景自然,合古人意趣,画法尽矣。

好绢用水喷湿,石上捶眼匾,然上帧子。矾法:春秋胶矾停, 夏日胶多矾少,冬天矾多胶少。

着色,螺青拂石上,藤黄入墨画树,甚色润好看。

作画只是个理字Zui紧要。吴融诗云:“良工善得丹青理。”

作画用墨Zui难。但先用淡墨,积至可观处,然后用焦墨、浓墨分出畦径远近,故在生纸上,有许多滋润处。李成惜墨如金也。

作画大要,去邪、甜、俗、赖四字。

山水之作,昉自汉唐,古笔遗墨,不复多见。米南宫评品称董北苑无半点李成、范宽俗气,一片江南景也。厥后僧巨然、陆道士皆宗其法,陆笔罕见,然笔往往有之,亦有逼于董者。其有学于然者曰:“江贯道用墨轻淡匀洁,林木树叶,排列珠琲,宋人亦珍之,视然则大有迳庭矣。”作山水者,必以董为师法,如吟诗之学杜也。

5、清 龚贤《画诀》  |

    学画先画树,后画石。画石外为轮廓,内为石纹,石纹之后,方用皴法。石纹者,皴之现者也;皴法者,石纹之浑者也。

    画石笔法,亦与画树同,中有转折处,勿露棱角。画石块上白下黑,白者阳也,黑者阴也。石面多子故白,上承日月照临故白。石傍多纹,或草苔所积,或不见日月为伏阴,故黑。

    石Zui忌蛮,亦不宜巧。巧近小方,蛮无所取。

    石不宜方,方近板;更不宜圆,圆为何物。妙在不方不圆之间。

    石必一丛数块,大石间小石。然须联络,面宜一向。即不一向,亦宜大小顾盼。

    石下宜平,或在水中,或从土出,要有著落。今入画石,皆若倒悬,可笑可笑。石有面有肩,有足有腹,亦如人之俯仰坐卧,岂独树则然乎?

    画树易,画石难。树有体段,石无端倪。石自石而山自山。今人作画,树下转似山,山头转似石。

    石有背面,面多皴,背不宜多皴。惟屋亦然,景在下,面朝我,景在上,面朝外。石亦然。

    石面有似平台者。然平台者,即破山也。山倒去半边,即成平台。故作色平台,面染绿,苔草色也;傍染赭色,倒去沙土色也。

    初画高手亦自可观。画至数十年后,其好处在何处分别?其显而易见者,皴法也。皴法名色甚多,惟披麻、豆辦、小斧劈为正经,其馀卷云、牛毛、铁线、鬼面,解索,皆旁门外道耳。大斧劈是北派,戴文进、吴小仟、蒋三松多用之,吴人皆谓不入赏鉴。刺梨皴即豆辦皴之变,巨然常用此法。

    山头宜分土石,或石戴土,或土戴石。所以欲分者,辨深浅耳。深山大壑,纯用石山不妨,若浅水沙滩,不妨用土山耳。土山下不妨用小石为脚,大山内亦宜用土山为肉。纯用石,恐无烟云缥缈之态耳。

    学画先画树起,画树先画枯树起.画树身好,然后点叶.

    树身中直皴数笔,谓之树皮。根下阔处白处,补一点两点,谓之树根。

    四笔即成树身,以后即添枝。身向左则枝皆向左,左枝多,右枝少。若向右树,反此。

    四笔之曲直,视一笔之曲直,但上狭而下稍宽耳。

    续三笔而直下,合一笔为树身。

    合二笔之半,自上而下为右杈,自左而右即转而上,共一笔也。

    二笔左半合一笔之杪为左杈。

    自上而下,上锐下立,中宜转折。然转折在中半之上,转折处勿露棱角。惟用中锋,自无芒刺。

    凡向左枝,皆.自上而下,向右枝,皆自下而上。此自然之理。即欲反画,亦不顺手。

    向右树第一笔自上而下,又折上。折上谓之送,送笔宜圆,若偏锋,即扁笔矣。

    向左树先身后枝,向右树先枝后身。

    向左树大枝向右,向右树大枝向左,亦有变体,即不论。

    向右树一笔即分丫,分丫处勿结。凡自上而下自左而右者,谓之走笔。

    一株独立者,其树必作态,下覆式居多。

    二株一丛,必一俯一仰,一欹一直,一向左一向右,一有根一无根,一平头一锐头,二根一高一下。

    古云:三树一丛。第一株为主树,第二树三树为客树。或问何以为主树?日:根在下者为主树,主树近树也。三株或四株一丛,一树二树相近,则三树四树必稍远,谓之破式。主树欹,客树直;主树直,则客树不得反欹矣。

    主树根在下,则树杪不得高出客树之上。主树多欹者,所以镶客树之直也。

    大丛中不妨添小树直立,如孔门弟子冠者中杂立童子也。

    一树二树相近直立,则枝宜横出顶上。

    一树向前,则二树向后,中添小树则两向。虽向前者必顾后,向后者必应前。

    亦有群树一向,谓之变体。偶一为之,不可多作也。

    三树一丛,一树有根,则二树无根。

    添叶一树一色,叶子不可雷同。五树之下,杂以变体。十树之外,不妨雷同。四树一丛添叶式。此四树一丛,三树相近,一树稍远,添叶子Zui要浓浓淡淡,始有分别。且其中要一纵一横,如扁点,横也,下垂叶,纵也。纵者,直也。半菊头纵之类,松针叶横之类,不纵不横,夹圈圆点子也。

    六树一丛,大丛九树,小丛三树,六树中丛也。六树六色叶子,不可雷同。无叶谓之寒林,数点谓之初冬,叶稀谓之深秋,一遍点谓之秋林,积墨谓之茂林,小点著于树杪谓之春林。

    平桥两面俱见者,其面必狭。

    空者为亭,实者为团瓢。

    画屋有正有旁,正为堂,旁为舍,不得倒置。

    画屋要设以身处其地,令人见之皆可入也。

    桥有面背,面见于西上,则背见于东下。往往有画反者,大谬也。小桥、平桥,不必著栏。高桥、危桥,不可不著栏。

    亭子有三足者,四足者,其常也。亦有多至八九柱者。有四面者,六面、八面者。

    凡安寺观,大小亦宜视山之深浅,林之厚薄。设桥亦然。小桥、板桥,止可设于平滩沙水之际。深山大泽,须用石桥。楼台宜耸出在松楸林木之外,然亦须衬贴。大石桥边,必有古寺。

  楼阁第二层宜浅。

    画屋固不宜板,然须端正。若欹斜,使人望之不安。看者不安,则画亦不静。树石安置,尚宜妥贴,况屋子乎?

    亭子宜著高爽处。在下之亭必矮而阔,中多柱。凡画风帆,或其下有水草、芦苇杨柳之属。皆宜顺风,若帆向东而草头树杪皆向西,谓之背戾,乃画家之大忌。

    大船著桅,宜在中。小船著竿子,在前半见,有著于船头者,非是也。篷索远则不见,然不画出又无势,止得画一根远不见人手持之处。其人隐于梢篷内,即不见也。

  远帆宜短,又是一法。

  如三船同行,一船独,二船稍近。三船均停摆去,可笑也。

    画泉宜得势,闻之似有声。即在古人画中见过摹临过,亦须看真景始得。画石宜稳。今入画石,不管著落何地,或著水如在水中,或著土如在土上。今人常画一尖倒垂,似悬而无所依附,可笑也,可叹也。

    大石间小石,染墨小石宜黑,大石宜白。

    松叶宜厚。

    画松平顶多于直顶。

    画松正与画柳相反。画柳从下分枝,画松枝在树杪。柳枝向上,松枝两分。画柳根多,画松根少。松宜直,柳宜欹。松针宜干。

    玲珑石Zui忌琐碎。琐碎,美人图中物也。

    玲珑石宜在水边,近日文、沈图中多画此。

    玲珑石多置于书屋酒亭傍,大丘大壑中不宜著此。

    柳欲身短而干长,根宜远引,宜出土。

    画柳Zui不易。余得之李长蘅。从余学者甚多,余曾未以此道示人。今告昭,昭曰:画柳若胸中存一画柳想,便不成柳矣。何也?干未上而枝已垂,一病也;满身皆小枝,二病也;干不古而枝不弱,三病也。惟胸中先不著画柳想,画成老树,随意勾下数笔,便得之矣。

    俯螳螂枝,Zui忌枝枝相似,犯此谓之刻板耳。惟用笔法,即无此病。

......

 


展开全文